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药,中国要!五大看点解读我国首部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新华社 中国医疗保险 2021-03-03

点击上方“中国医疗保险”可以关注哦


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发展状况的白皮书。


据了解,白皮书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


全文约9000余字,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语种发表,中文版和英文版已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022cktwwe

(小保温馨提示:视频耗费流量,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公立中医类医院住院人均费用较公立医院低24%,中医药“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作用逐渐体现;中医药专业在校生达75.2万,下一个屠呦呦何时出现?标准数量达649项,药材质量怎么样?“墙内开花墙外也香”的中医药近年来“国际范儿”十足,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当下,中药所面临的质量和资源方面的困境,也亟待突破。


6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新华社记者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权威解读,特别梳理了五大看点。


中药大健康产业破万亿元

中医药产业渐成战略增长点

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近1/3,中药大健康的产业突破1万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速达20%。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中国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目前,我国国产中药民族药约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全国有2088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中成药。


“中医、中药不分家。”王国强在回应中医药材质量有关问题时强调:要保障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中药产业应“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同时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助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

公立中医类医院住院人均费用低24%

2009年至2015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低24%。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明显提升。”有专家指出,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疾病的康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放大了深化医改的惠民效益。


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中医药以其特色优势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发挥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的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 王国强表示,我国正在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开展“治未病”服务,通过治疗关口前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中医药专业在校生超75万

下一个屠呦呦在哪儿?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5.2万人。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王国强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的特点,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得益于我国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的积极进展,近年来有45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下一个屠呦呦的出现指日可待。


标准数量达649项

药材质量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年平均增长率29%。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和针灸治疗指南临床应用良好。


同时,我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中医药的标准不能用西医药的标准来套用。”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标准规范由于中医的特点和西医药有所不同,要建立起符合中医,特别是符合中药的质量和标准规范,随着医学模式的调整,中医和中药的原理、作用正被逐渐揭示,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规范体系、评价体系。


调查发现:野生变家种、道地药材异地种植,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属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药材种植的质量。有专家指出:凡此种种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必须既统筹治理,又只争朝夕。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中医药“国际范儿”十足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


中医药传播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中医药事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王国强还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的发展,累计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的医疗队基本上都有中医药人员。我国已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400余名前往40多个国家援外,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充分肯定。



附:王国强答记者问其他要点整理


1

中药材应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整机制

中药材价格上涨是一个客观事实。价格过去一直偏低,直接影响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会使中药材种植质量受影响。一方面,应大力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发展,使中药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价格调整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用上中药材,在保障供应方面要加强科研,寻找替代品,提高人工种植能力。


2

解决民间仗义从业人员行医资格

一是“老人老办法”,对执业医师法颁布之日之前,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师承或者确有专长的中医(民族医)从业人员,予以认定其医师资格;二是规定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通过跟师学习方式取得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三是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主要通过临床考核评价并考试合格,发给乡村医生一技之长的医师资格,允许在执业范围提供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在进行审议,将解决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行医资格问题。


3

解决中药质量和资源问题

一是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摸清全国中药资源家底;


二是促进优质中药材生态种植,坚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导向,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的生产;


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标准化,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使人民群众吃上好药。


本文根据新华社相关报道整理

编辑:杨梓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